【艺起前行】王金雷|从汉简墨迹看隶书草化过程中的书写性特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4k mvmiss a 【艺起前行】王金雷|从汉简墨迹看隶书草化过程中的书写性特征

【艺起前行】王金雷|从汉简墨迹看隶书草化过程中的书写性特征

2023-04-01 21: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改变笔法

字体构造的基本为线条或笔画,线条是“篆体阶段文字”构字的基本元素,笔画则是“隶楷阶段的文字”构字的基本元素。用摹物的线条所构造的篆体文字变为顺应书写者生理的笔画所构造的隶楷阶段的文字,这是对于汉字字形的彻底改变,亦是汉字由象形变为符号的转折。字体的变化是文字发展中书写方式、书写材料的改进或改良所产生的量变,而这一量变的最终结果是文字体系的变化,即是字体发展的质变。由篆而隶,由隶而草,即为质变。王凤阳在《汉字学》中提到:“字体变化的基础是线条或笔画,线条或笔画的变异是字体研究的出发点。”对于字体演变的研究而言,书写问题应该是第一位的,而字形、结构问题居其次。篆书、隶书与草书之别,最大的差异在于其用笔的不同,即笔法的差异。

马圈湾汉简中王骏幕府奏书稿

省并笔形

日常书写应用往往要求简易且容易区别辨认,悬泉汉简正是日常书写的汉字,能够作为形体演变中的一个阶段性代表。丛文俊认为:“字形式样的改变,源于书写规则的改变,而唯一的破坏性根源来自书写性简化。”从篆而隶,由隶而草、行、楷,字体的演变就是不断简化的过程。在这一简化的过程中,书写本身是原动力,“在日常通行的文字中,书写性简化是促使书体演进的基本动力”。当然,在简易和区别之间要有一个平衡,“草书”能够执其一端,“八分”执其另一端。隶书求迅速、求便捷的草化书写,就必然需要减少笔形的数量。为便于对样本的研究分析,这里将线条和笔画统称为笔形。笔形是指从下笔运行至收笔完结,笔锋始终不离开书写载体面所形成的轨迹。

隶书草化过程中,为减少笔形数量所采取的方式是笔形的“串连”与“并连”。所谓“串连”,是指“构成字形的两条线由于书写上的走向一致从而串联成一条线的变化”,笔形的“串连”亦对于字形的“简化”。但是串连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只有相邻的笔形在书写中发生关系时才能串连,其前提条件是笔形走向一致。所谓“并连”,是指“相邻同走向的线,为求构字匀称而合并为一”。草书对隶书笔形草化而并连其笔形时,亦要满足字形间足以区别的条件。从悬泉汉简草书简可以直观地看到笔形的“串连”与“并连”的情况,如阳朔元年(前二四)成帝简(I90DXT0116②:38)与阳朔元年(前二四)成帝简(I90DXT0109②:10)书写内容中前七字“阳朔元年十二月”均相同而字体不同。前者为草书简“朔”字作:

后者隶书简作:

“月”字前者作:

后者作:

这是走向一致两条横向笔形串联成一条竖向笔形的变化。再如,编号为I90DXT0116②:91的草书简彩色图版中“诸”字作:

红外线图版“诸”作:

“言”旁的走向一致六条横向笔形串联成一条竖向笔形的变化,这些都是草书对于隶书笔形草化中的“串联”现象。同一条草书简中两个“簿”字写法一致,其彩色图版中“簿”字作:

红外线图版“簿”作:

这是“簿”字的左部“氵”第三笔笔形与其右部“尃”笔形相邻且走向一致,是右行,从而合并为一的并连现象。再如,编号为I90DXT0114②:4的隶书简,彩色图版中“縣”字作

红外线图版作

编号为I90DXT0116S:61的草书简,彩色图版中“縣”字作

红外线图版作

可见,这不仅是左部笔形与右部笔形的并连,亦有左部横向笔形的串连以及右部斜向笔形的串连。笔形的“串连”与“并连”广泛应用于隶书的草化过程中,笔形较多的字,往往是笔形“串连”与“并连”共同作用的。

裘锡圭将草书改造隶书的主要方法归纳为:省去字形的一部分、省并笔画保存字形轮廓以及改变笔法。裘锡圭从文字本体出发,关注到汉字最终在简帛材料上留下的形体痕迹,是直接以隶定后草书字形与隶书字形作静态的对比,故认为从隶书到草书是部分字形的省略或省并,而没有能够关注到日常书写应用对于字体演变的影响。隶书字形的草化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变过程,并非是直接省去字形的一部分或直接省并笔画而只保存字形轮廓,而是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其笔形数,以达到快速、简易的书写目的。然而,由于笔形数的减少以及特征笔形笔程(笔形长度)的趋短或消失,就使得草书的字形的特征不够突出,很多字的偏旁的写法是相同的,不易辨认区分,容易产生混淆。所以草书的应用范围有限,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作为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

连笔映带

王宁在《汉字构形学导论》中对于笔形的变异的原因总结为三类,分别是:为书写连贯而变异;为结构紧凑而变异;为构形美观而变异。显然,草书对于隶书字形的草化而导致笔形的变异,其原因主要是在“为书写连贯而产生的变异”,具体体现在转折笔形和连笔映带笔形增多。

汉简中单个字的书写,其笔形越多,就意味着毛笔离开书写材料的次数越多,那么,单字的书写时间就会增加,书写效率自然就会降低。要提高书写效率,就要使得笔尖离开书写材料的次数减少,除上文提到的将笔形的“串连”及“并连”的方式以外,将相邻的笔形以转折的方式连写映带亦是隶书草化书写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在悬泉汉简草书简中随处可见,如编号为I90DXT0116S:61的草书简中“悬泉置”三字,红外线图版作

以“置”字为例,一般来讲,八分作“置”下部“直”时,其转折笔形只有左起下转的横折笔形,而草书作“置”下部“直”时,转折笔形变为左上起斜行左上转的笔形和上右起斜行右转的笔形,较于八分书写多出一个转折笔形。此简中“悬泉置”三字其转折笔形共有八个,其中六个为圆转笔形,两个为硬折笔形。再如,编号为I90DXT0112②:48的草书简中“不肯捕诣”四字,红外线图版作:

其转折笔形共有七个,其中五个为圆转笔形,两个为硬折笔形。这说明草书对隶书字形的草化过程中,相邻笔形的连笔映带使得转折数量增加,从而提高了书写效率,并且圆转笔形要多于硬折笔形。除此之外,为尽可能多地连属相邻笔形,其转折笔形的样态更加多样,且小角度转折增加,而正向转折减少。

连笔映带是隶书草化的书写性特征之一。其笔形通过连笔映带书写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一)连写使得笔形连接,笔形数量减少,总笔程趋短,书写效率提高。

(二)改变了笔形的置向,从而使得字体的体势发生了变化。

(三)笔形的书写顺序发生了改变,即笔顺发生改变。

(四)行款发生改变,改变了局部书写的章法。

(五)蕴含了楷化书写因素,如“硬折”“硬钩”“撇画出锋”“捺画出锋”等楷书特征笔形的出现。

(六)连笔映带改变了笔形的形态,体现在对隶书笔形样态的扬弃(波磔的保留与否)与笔形样态的多样化。

以上六个方面,均为以连笔映带作为草化方式的书写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从汉简墨迹中,总结出隶书草化三种书写性特征,即改变笔法、省并笔形和连笔映带。当然,这三种草化书写特征,并非是单独出现于草化书写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共同出现的。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书法学院

原载《书法》杂志2022年第5期

来源 |书法杂志

【征稿延期】第29届上海市青少年书法篆刻展延至6月15日

关于上海市第十一届篆隶书法作品展征稿再次延期的通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